心体就是实相,实相即一实谛,亦名虚空佛性,亦名大般涅槃[40]。
有了欲望,必然出现各种技巧,以求得到满足。但老子反对人为的膨胀,除了声、色、臭、味等感性欲望之外,更重要的还有权力欲望,这是最严重的。
真正实现这一目的的主体,不是别的,正是人。但是道没有形象,是无象之象,可称之为大象。* 此文作于1995年8月20日。道生之,德畜之,人要完成其生命,实现其价值,就要畜德。老子提出道论的同时,又提出德论,这说明他不是讨论自然哲学,而是解决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问题。
这不是概念分析,而是整体把握,浑然一体,有似于混沌状态,所以它不是智者之知而是超然于知识之上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凡名必有所指之实,名以指实,实以定名,这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哲学。关于事实一类问题,比如日月运行之故,是可以推而知之的,但这不是孟子和儒家(包括道家)所关心的。
真诚恻怛之心不是别的,就是真实无妄的道德情感,是一种情感意识。中国传统哲学既是体验之学,它的智慧也就是与体验相联系的人生智慧,情感问题始终是它所关注的重要课题。但是,中国传统哲学所说的体验,虽然同西方理性主义有区别,却不能说完全是神秘主义的,而是情理合一的,这个理就是孟子所谓义理,是与意义世界、价值世界相联系的。关于感性情感,中国传统哲学虽然承认其存在,但是并不提倡。
中国传统哲学所说的情感,含义极其复杂广泛。天决不是外在的有情有意的人格神如上帝,这种外在的超越的宗教情感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精神。
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[1]。他提出意志自律与意志自由,作为普遍必然的基准或设准,成为道德形上学的命题,至于意志自由如何可能,是思辨理性的问题,与人的心理情感没有关系。人类运用符号进行交流不仅表现在智能和知识方面,更重要的是情感方面。中国哲学似乎没有遇到科学、宗教分家的问题,但是自从进入近代以后,却遇到了严重的挑战。
王阳明说,良知是心之本体,但又说良知是真诚恻怛之心。这也是一种自我超越(或内在超越),即超越小我,实现大我或真我,实现人的最大幸福。但是它所提倡的,是自我实现的高层心理,道家提倡无情而有情的美学境界,儒家提倡有情而无情的道德境界,禅宗提倡无处无佛的宗教境界,实际上他们都提倡不离情感而超情感的精神境界。一方面,人将自己的情感外在化为人格神,通过不断救赎(即原罪意识),最后实现与上帝同福,这是西方的宗教哲学与宗教文化。
当前我们应当开展中西哲学的平等对话,不求其同,但求其异,这样才能打开思路,互相比较,也才有可能使传统哲学走进现代社会,发挥其应有的功能。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,把本体体验有时说成是神秘主义,而且是东方式的神秘主义,这是同西方唯智主义的理性主义相对立,有意同中国传统思想靠拢。
有人用投射说或移情说解释中国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,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。哲学对于现实的批判决不是消极的,更不是倒退到农业社会去批判现代社会。
在这个问题上整体主义观点未必是正确的。体用统一是理学的根本特点,本体通过现象、作用而表现,心性本体通过情而体现,这是理学家反复强调的。体验、体会、体味都是情感的投入,性情的陶冶,同时也伴随着认识,其结果就会得到一种乐。这样,情感问题则留给宗教去解决。如果要讲中国哲学的特殊性,我认为这是它的最重要的特殊性。仁是爱之理而不是爱,这所谓爱之理,无非是理性化、超越化的道德情感,决不是什么纯粹理性。
一个具有高尚情操与精神境界的人,不仅能够适应现代社会,而且能够创造未来,影响和改变社会。因为人与人生的价值,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感需要、情感态度决定的,没有情感需要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态度评价,一切都将难以设想。
既然心就是情,情就是性,理学家怎么离情而谈心性呢?中国人所谓天理人情,当然不是指私情,而是情理合一的道德理性。儒家哲学是建立在道德情感之上的,孔子所提倡的真情实感就是以孝与仁为内容的,孟子则进而提出四端说,把四种道德情感作为人性的根源。
情感问题能不能成为以智慧为特征的哲学问题,这似乎有极大争议,在西方主流哲学看来,这肯定不属于哲学问题。但是在以知识为价值的传统形成之后,便出现了纯粹理性与价值中立的观念,并且把情感因素看成是负面因素,而它所谓情感正是私情。
它所提倡的是自我超越的理性化的情感。如果从躯壳上起念,即自私而用智,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,不能以明觉为自然,即有所束缚而不能实现万物一体之仁,亦不能享受到真正的乐。在中国传统哲学的三大主流中,并不是只有道家讲美学境界,只有儒家讲道德境界,只有禅宗讲宗教境界,只是为突出各自的特点,才这样说罢了。情感是人性的重要内容,理智也是人性的重要内容,作为主体的组成部分,前者是内在的,后者是外在的,或者说,前者是向内的,后者是向外的。
中国传统哲学并不接受上帝存在的观点,但是要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地,也就是解决终极关怀的问题,从这个意义上说,它具有宗教精神。道家提倡至乐,儒家提倡孔颜之乐,佛家提倡极乐,它们都不是指感性的情感快乐,而是能够受用的精神愉快、精神享受。
学而至于乐,就是完成生命的体验,得到情感的升华,提高精神境界,享受到人生的乐趣。其实,中国传统哲学也是求真理的,但不是西方式的科学真理,而是人生的真理,也就是意义和价值真理。
如同杜维明先生所说,这里确有高层心理与深层心理的关系问题。这正是情感哲学所包括的问题。
情美与生理是统一的,主观与客观是统一的,人与自然是统一的。人之情,不应由礼乐教化来表现,而应是自然而然的。一个现代人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拥有者,而且应当是精神财富的拥有者。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于农业社会,有同农业封建意识相联系的一面,对此应当进行批判。
道家确实超越了社会的道德情感,但是从生道而言,却充满了生命情调。理学家认为,仁是心之本体,但必须通过灵明知觉包括情感活动才能实现。
比如说,对于深层心理的问题,就不能像传统哲学那样,采取轻视甚至否定的态度,因为这也是人类精神的组成部分并且也是创造之源。当朱熹提出性体情用说时,他是把情归之于形而下的感性层面,但他的心统性情说却又认为性不离情,由情以知。
这里确有神秘体验的问题,但是同宗教神学有区别。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,人的精神存在是知情意的统一,是整体的存在,但是在知情意之中,传统哲学最关注的是情而不是知或意,就是说,情感因素在传统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,或者说传统哲学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。